CORC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图书馆
题名青藏高原中部壳幔结构及动力学过程—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作者黄英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4-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赵俊猛 ; 嘉世旭
关键词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  地壳  上地幔  横波分裂
学位专业构造地质学
中文摘要横波分裂现象是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在地震记录上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横波分裂分析所获取的各向异性参数能够揭示现今或过去地壳和上地幔变形的情况,而了解地壳与上地幔的变形是研究壳幔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5年布设在青藏高原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流动台站记录的横波核幔震相数据,获取了各个台站的横波分裂参数,并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 慢波分量延时的变化揭示了在~30.5ºN附近存在一个上地幔过渡带,将研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在研究区的南部,平均慢波分量延时约为0.4秒,远小于研究区北部平均约为1.0秒的慢波分量延时。 2. 通过观察横波分裂参数的水平分布规律,采用菲涅耳带分析方法,认为~175公里深度以上的上地幔物质的各向异性差异是引起研究区北部与南部横波分裂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3. 在研究区的南部,快波偏振方向与地壳的运动方向近似垂直,慢波延时较小,推断引起各向异性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地壳中;在研究区的北部,快波偏振方向与地壳的运动方向近似平行,慢波延时较大,推断各向异性地层主要存在于地壳与上地幔中, 上地幔中的各向异性层可能是调节岩石圈与下地幔之间变形的解耦层。 4. 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分量延时的变化揭示了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到了~30.5ºN附近。 5. 研究变形机制的变化是理解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之一。研究区南北两部分的变形机制的差异可能与岩石圈、上地幔流变性的变化相关,或标志着从大陆碰撞以及地表应力场的直接影响向伴随区域走滑断裂过程的现今板块运动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索取号S000014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地质学
公开日期2010-06-23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tpcas.ac.cn/handle/131C11/1231]  
专题青藏高原研究所_图书馆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英. 青藏高原中部壳幔结构及动力学过程—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