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沙丘稀有种准噶尔无叶豆遗传结构研究
作者刘燕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张道远
关键词准噶尔无叶豆 遗传多样性 空间自相关 遗传结构 保护遗传学
其他题名Study on Genetic Structure of Eremosparton Songoricum, A Rare Sand Dune Species
学位专业植物学
中文摘要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 (Litv.) Vass.)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稀有种。该种既能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靠根茎进行无性克隆繁殖,在我国仅片段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准噶尔无叶豆5个居群(居群A,B,D,F,G)ISSR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选取其中一个居群(D居群)10×10 m样方内随机采集264个个体,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精准判定基株基础上,基株及分株种群小尺度遗传结构及变异,并探查空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 个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尽相同,其中B、D、F 居群呈现渐变模式,分别在7 m,7 m 及9 m 范围内个体呈现显著正相关,分析与克隆繁殖占绝对优势、有性更新罕见发生有关,而克隆大小的差别则主要由微生境差异所引起;G 居群呈现双向渐变模式,在3m 内个体呈现显著正相关,这与该居群实生幼苗补充多密切相关,但花粉和种子的有限散布所导致的距离隔离对该居群空间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人为干扰也导致斑块状分布格局的形成;A 居群是一个小居群,呈现衰退模式,认为小居群使得近交的几率增大,并引起了遗传漂变。(2)根据D 居群264 个个体ISSR 多态位点的分析,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62(0.1713),Shannon 多样性指数为0.4108(0.2248),平均杂合度为0.386±0.014,正相关多态位点数占所分析多态位点的66.1%。通过ISSR 图谱分析,85.7%的基株存在分株,平均每个基株有12.57 个分株,表现较高的基因型比率为67%。居群内共21个克隆,克隆植株呈斑块状分布。r 值(空间自相关系数)表示7 m 范围内个体呈显著正相关,随着距离的增加呈负显著相关,说明准噶尔无叶豆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呈非随机分布,分析是由该种克隆繁殖占优势、种苗更新弱、花粉和种子有性繁殖单元散布距离有限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GenAlEx version 6 对居群内准噶尔无叶豆基株和分株种群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基株种群呈衰退模式,分株种群呈渐进模式。II 沙丘稀有种准噶尔无叶豆遗传结构的研究(3)本研究进一步精确了该物种保育更为科学合理的取样策略,即:对于分布在沙漠腹地的以克隆繁殖为主的居群,多采取相距在7 m(9 m) 以上的个体,适当采取3-7(9)m米之间的个体,以最大可能地保存其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沙漠北缘的G居群,则要尽可能多地采集种子,一方面尽量采集来自有性繁殖的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另一方面在人为干扰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之前尽可能保留该居群的遗传完整性;而对于类似A居群的小居群,则要尽量多地采集3 m之外的个体,此外,适当进行人为干预,包括在自然种群进行人工授粉、或人为增加传粉者等,以尽可能减少由于小种群效应而导致的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11-22
页码50页
分类号Q943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162]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燕. 沙丘稀有种准噶尔无叶豆遗传结构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