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者邸枫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杨兆萍
关键词自然遗产地 旅游生态设计 保护分区 生态修复 旅游设施
其他题名Study on Tourist Ecological Designfor Nature Heritage— — A Case Study in the Kanas Nature Reserve, Xinjiang, China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
中文摘要自然遗产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突出科学与美学价值的精华区域,有效地保护了全球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自然遗迹和精华景观。自然遗产地作为无可替代的极品旅游资源、高品质旅游胜地、上佳的旅游品牌,是洲际旅游以及跨国旅游的首选目的地。随着遗产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建设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新疆最具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的旅游地— —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案例,通过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的系统研究,探寻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协调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尽可能地从设计根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影响,维护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安全,丰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循环设计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理论,厘清了旅游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探讨了旅游生态设计的发展路径、目标和原则,总结了旅游生态设计的两种模式。基于对旅游生态设计的系统研究,针对自然遗产地这类特殊自然景观类型,探讨了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的准则与特征,提出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方法以及自然遗产地生态设计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第二,构建了基于尺度转换与多要素协同的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体系框架,研究了宏观生态保护尺度的分区设计,中观生态修复尺度的分级设计,微观生态建设尺度的分类设计。对于生态保护分区设计,比较分析国内外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提出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结构以及分区边界提取的原则、方法和分区设计要点。对于生态修复分级设计,通过生态脆弱度、景观敏感度、旅游活动强度三方面,确定不同级别的生态破损程度以及破坏类型,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对于生态建设分类设计,根据旅游建筑、解说牌、道路和环卫等设施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化、人性化需求,从设施的选址、功能、风格、材质等方面,提出自然遗产地生态设施设计的标准与规范。第三,研究了喀纳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球科学、生物学以及美学方面的遗产价值。☆论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57)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200933128)联合资助。II 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全面分析了喀纳斯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现状,综合评价了喀纳斯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的设计现状,包括保护分区、生态修复、旅游道路、旅游建筑、旅游解说牌示、旅游环卫设施以及综合接待基地等方面的旅游生态设计。第四,运用GIS 和RS 技术,对喀纳斯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自然地理单元界线、人类活动分布现状和管理的可行性,对喀纳斯自然遗产地进行边界划分,并提出分区设计要点。针对喀纳斯旅游开发中的退化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等问题区域,分析遥感解译数据以及DEM 数据,进行生态脆弱度、景观敏感度和旅游活动强度分析,指出喀纳斯生态破坏类型主要有生态破损剖面和过度放牧,提出了生态破损剖面恢复模式和景观畜牧业模式。针对喀纳斯旅游设施的风格质朴性与协调性、材料地方性与节能性、选址便捷性与可及性、功能人性化和多样化等方面的设计目标,提出图瓦木屋建筑模式、神仙湾游道模式、环湖山庄解说牌示模式和观鱼亭环卫设施模式,为喀纳斯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公开日期2011-11-22
页码162页
分类号F59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050]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邸枫. 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设计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