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
赵克良[1,3]; 纪明[3,4]; 孙楠[1,3]; 杨青[1,3]; 李小强[2]; 周新郢[1,2]
刊名科学通报
2011
卷号56期号:9页码:700-707
关键词 炭化过程 亚显微结构 植物考古
文献子类期刊论文
英文摘要

粟、黍炭化种子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室内炭化实验及野外火焙实验,研究现代粟、黍种子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特征,拟揭示粟、黍种子遗存形成的条件与原因.200℃以下种子形态变化呈缩小趋势,胚乳淀粉粒保持结晶结构;250℃粟形态呈膨胀增大趋势,黍种子形变较严重,粟和黍胚乳淀粉粒都过渡为无定形结构;300℃种子部分灰化,炭化种子出现多孔现象,亚显微结构呈蜂窝状的孔洞.北牛遗址史前窖穴中的种子遗存仍保持结晶结构,显示水分子不参与淀粉结晶,为脱水炭化作用而成.野外火焙实验结果显示火堆底部地表的炭化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呈无定形,考古文化堆积中炭化种子遗存亚显微结构也呈无定形,与250℃条件下的炭化种子结构特征相一致,判定文化层的种子遗存形成并不受明火直接烧烤,而是在2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烘焙而形成的.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10765]  
专题地球环境研究所_现代环境研究室
通讯作者李小强[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演化实验室, 北京 100044;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克良[1,3],纪明[3,4],孙楠[1,3],等.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J]. 科学通报,2011,56(9):700-707.
APA 赵克良[1,3],纪明[3,4],孙楠[1,3],杨青[1,3],李小强[2],&周新郢[1,2].(2011).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科学通报,56(9),700-707.
MLA 赵克良[1,3],et al."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科学通报 56.9(2011):700-7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