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考古文博学院
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
马志坤 ; 杨晓燕 ; 张弛 ; 孙永刚 ; 贾鑫
刊名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6
关键词植物驯化 辽西地区 农业起源 新石器时代 淀粉粒分析
英文摘要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以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但对粟和黍驯化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说”,即人类将青狗尾草(S. viridis)驯化到粟是一个漫长过程,但需要更多的工作进行证明.西辽河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本文对该研究区内小河西文化(早于8.5ka BP)、兴隆洼文化(8.2~7.4ka BP)、赵宝沟文化(7.0~6.4ka BP)和红山文化(6.5~5.0ka BP)8个遗址出土的12件磨盘和磨棒表层残留物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发现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到红山文化具有野生性质的粟类淀粉粒所占比例从13.0%下降到3.4%;而粒径在16.8mm以上驯化粟淀粉粒比例从55.0%增加到62.1%.研究表明,小河西文化时期粟类植物驯化已开始;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期、中期粟类植物的野生及驯化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粟类植物驯化的过程非常漫长.;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7; 918-925; 46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54223]  
专题考古文博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志坤,杨晓燕,张弛,等. 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6.
APA 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孙永刚,&贾鑫.(2016).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MLA 马志坤,et al."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