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山地草原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
新疆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 新疆农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001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
学科主题畜牧学
中文摘要技术关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和获奖情况:该专题共设有5个子专题,取得10余项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草地畜牧业植物-动物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先进的草地农业技术理论在新疆草原牧区具体应用实例。成果的技术关键是它集成了牧民定居、定居点经营土地三元种植结构、饲草料生产与加工、冬羔生产与科学管理、天然草地时空调整与生产力挖潜等多项成果技术,再进行体系构建和科学组装,创建了内涵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冬羔繁育、三季育肥出栏”的草地绵羊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示范成果证明,这一生产技术体系,是新疆草地畜牧业(尤其是养羊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牧民快速致富最有效的途径,是对传统草地绵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一新型生产技术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体现在应用草地农业技术理论,通过牧民定居工程的实践与新的饲料资源的开辟,家畜在饲养方式上变过去的四季游牧为现在的冷季舍饲或半舍饲的集约化饲养(120天),使土地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定居区每公顷土地家畜的饲养能量达到25.9个绵羊单位,是当地冷季天然草地饲养能力的52-78倍;羔羊繁殖成活率平均达到99.2%,高者(示范户)达到125%,比全疆绵羊繁成率高15.8%。家畜死亡率低于1.5%,由于冷季实现了舍饲、半舍饲,部分生产力低下、生态脆弱的天然草地退出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对维护荒漠生态产生重大意义。专题项目区草地生产力每公顷草原畜产品单位(APU)由原来的8.0APU提高到34.4APU,提高3.3倍,是全国草地平均生产水平10.73APU的3.2倍。出栏年平均胴体重达到18.1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平均胴体重16.5公斤提高9.7%。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果推广应用不仅体现在专题项目区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而且通过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各级领导及技术干部440余人次,培训农牧民1200人次,印发(出刊)技术资料2600余册(份),为成果转化起到推动作用。应用专题组设计的规范化塑膜暖棚图纸及技术,仅昌吉市3年时间改造和新建的暖棚达9400座,1999年全市推广冬羔达14万只,普及率占全市生产母羊的75%。专题执行5年时间,3个专题项目区新增产值3375.42万元,减去生产费用及科研成本及推广费用,专题新增纯收益1141.35万元,年均直接经济效益达180.74万元。成果推广应用前景:新疆草原牧区共有16万户牧民,经营的牲畜达2100万头,占全疆存栏的47%,到1999年底,全疆已实现定居的牧户12.22万户,占总牧户的76.4%。该项研究成果可以在草原牧区及牧民定居点上全面推广应用,特别是以养羊业及细毛羊业为主的草原牧区。预计该项成果可推广的范围至少可占到全疆草原牧区50%以上,即普及到8万牧户,1000万头牲畜的草原牧区。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成果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7394]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新疆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山地草原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 . 200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