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古纬度变化对印欧碰撞模式的制约
张也 ; 黄宝春
刊名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7
关键词印欧碰撞模型 特提斯喜马拉雅 视极移曲线 古纬度 块体旋转
英文摘要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模式和时限是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 根据相同的古地磁数据, 不同学者对此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印欧大陆碰撞模型. 本文从白垩纪期间印度板块的运动图像出发, 分析了印度板块白垩纪期间的近90°逆时针旋转对其内部不同参考点之间相对纬度变化的影响. 我们发现在印欧碰撞前存在刚性/准刚性的大印度板块的前提条件下, 前人基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观测古纬度与同时期印度板块视极移曲线换算得到的期望古纬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所提出的印欧大陆碰撞的"大印度洋盆地"或"陆间盆地"伸展模型, 主要源自于白垩纪期间大印度板块自身近90°的逆时针水平旋转所导致的板块内部古纬度的相对变化. 另一方面, 假设碰撞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克拉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块体, 通过白垩纪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古地理位置的重建, 我们认为在缺少充分地质证据情况下,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上的现有古地磁数据尚难以确定印度克拉通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之间相对构造关系; 早白垩世"大印度洋盆地"伸展模型仅仅是诸多可能之一.;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B类);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6; 674-683; 47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65900]  
专题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也,黄宝春.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古纬度变化对印欧碰撞模式的制约[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7.
APA 张也,&黄宝春.(2017).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古纬度变化对印欧碰撞模式的制约.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MLA 张也,et al."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白垩纪古纬度变化对印欧碰撞模式的制约".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