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A new model for the Himalayan orogeny
张进江 ; 王佳敏 ; 王晓先 ; 张波
刊名地质科学
2013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DOI10.3969/j.issn.0563-5020.2013.02.004
英文摘要喜马拉雅是典型的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构造复杂,可大致划分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南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以各种伸展性构造为主的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带内各类构造均发生过多期变形,且发生过多次缩短与伸展的构造反转;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系(GHC)内变形、岩浆及变质作用证明造山过程中存在渠道流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一种由印度—欧亚大陆汇聚速率控制的多阶段造山模式:两大陆汇聚速度快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南北向裂谷系(NSTR),喜马拉雅内经历造山过程,并在造山带中、下地壳形成作为底部拆离层的塑性层;汇聚速率慢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共轭走滑断裂,喜马拉雅造山带内的塑性层发生松弛和重力扩散,形成渠道流,导致藏南拆离系(STDS)的启动、GHC的挤出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的形成.上述的增厚与松弛均是在挤压体制下形成的,构造的反转是因挤压速率变化而产生的结构调节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0; 2; 362-383; 48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284480]  
专题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进江,王佳敏,王晓先,等.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A new model for the Himalayan orogeny[J]. 地质科学,2013.
APA 张进江,王佳敏,王晓先,&张波.(2013).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地质科学.
MLA 张进江,et al."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地质科学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