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Loca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of the 1933 Diexi earthquake and its associated regional tectonics
王康 ; 沈正康
刊名地震学报
2011
关键词叠溪地震 震源机制解 岷江断裂 地壳形变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1.05.001
英文摘要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得到了叠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呈北北西走向,范围为N5°-30°W.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给出的岷江断裂南段为近南北向的事实,以此节面为叠溪地震的断层面,我们认为叠溪地震的发震构造系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岷江断裂南段.跨岷山地块10年尺度的GPS观测结果显示,虎牙断裂具有2 mm/a的地壳缩短率,对应于岷山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升.1933年叠溪地震表现出的岷江断裂的左旋特性与现今GPS测量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反映了龙门山与岷江两大断裂系蕴震过程中地壳形变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晚期对区域地壳形变场的调整.;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0; 5; 557-567; 33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51515]  
专题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康,沈正康.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Loca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of the 1933 Diexi earthquake and its associated regional tectonics[J]. 地震学报,2011.
APA 王康,&沈正康.(2011).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地震学报.
MLA 王康,et al."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地震学报 (201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