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对大熊猫数量调查方法中咬节区分机制的准确性评价
尹玉峰 ; 王昊 ; 陈艾 ; 刘国琪
刊名生物多样性
2005
关键词保护 大熊猫 阈值 咬节区分机制 正确判别比率 取样量
英文摘要在目前所广泛应用的大熊猫的数量调查方法中, 咬节区分是一种重要的区分机制.本文收集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同一个熊猫个体的粪便咬节数据, 并结合已经发表的同个体粪便咬节数据, 对应用咬节区分机制时正确判断的比率进行了评估.通过对17组124团粪便的522个同组内粪便咬节平均值差值的分析, 发现在王朗应用2 mm的判断阈值时, 正确判断的比率为92.9%; 卧龙野生种群的正确判断比率为71.2%(1组12团66个差值); 圈养种群的正确判断比率为77.6%(7组139团1555个差值), 显示咬节区分机制中的2 mm阈值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同一团粪便中咬节取样量不足会增加错判的比率, 以100咬节测量为对照, 30咬节取样会增加3.7%的错判比率, 34咬节的测量会增加2.6%的错判比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资金;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5; 439-444; 13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25792]  
专题生命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尹玉峰,王昊,陈艾,等. 对大熊猫数量调查方法中咬节区分机制的准确性评价[J]. 生物多样性,2005.
APA 尹玉峰,王昊,陈艾,&刘国琪.(2005).对大熊猫数量调查方法中咬节区分机制的准确性评价.生物多样性.
MLA 尹玉峰,et al."对大熊猫数量调查方法中咬节区分机制的准确性评价".生物多样性 (200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