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栽培大麦×普通小麦杂种发育的胚胎学观察
陈朱希昭 ; 陈孝 ; 张文祥 ; 杜振华
刊名遗传学报
1984
关键词大麦品种 小麦杂交 游离核 原胚 单受精 种胚 大小麦 双受精 雌雄性 珠孔端
英文摘要对大麦与小麦远缘杂交时雌雄性核的结合及杂种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大、小麦杂交时,可发生双受精作用、单受精作用,或受精过程失败。单受精作用发生的时间参差不齐。大小麦杂种胚的发育进程最初与大麦自交时情况相似。以后胚发育缓慢,并长期停留在原胚阶段。在授粉后12—15天,原胚发育达到高峰。仅有个别杂种胚在授粉后第18、19天进入胚分化,且胚分化不完善。同时,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原胚不时出现解体退化现象。杂种胚乳的发育仅在最初阶段形成若干游离核,此后胚乳组织转向退化。在授粉10天以后的子房中,未检查到胚乳或胚乳解体后的残留物。; 0; 05; 368-414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5784]  
专题生命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朱希昭,陈孝,张文祥,等. 栽培大麦×普通小麦杂种发育的胚胎学观察[J]. 遗传学报,1984.
APA 陈朱希昭,陈孝,张文祥,&杜振华.(1984).栽培大麦×普通小麦杂种发育的胚胎学观察.遗传学报.
MLA 陈朱希昭,et al."栽培大麦×普通小麦杂种发育的胚胎学观察".遗传学报 (198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