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太谷核不育小麦小孢子发生和败育过程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陈朱希昭
刊名中国农业科学
1985
关键词太谷核不育小麦 败育 显性单基因 细胞学观察 染色体行为 不育材料 绒毡层 突变体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
英文摘要太谷核不育小麦(下简称太谷麦)天然突变体自1972年发现以后[1],经多方面研究,鉴定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材料[2、3]。1980年以来又组织开展了多学科的协作研究。我们所承担的细胞学观察工作曾查明,其不育株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形成四分体和释放小孢子前后,或在此前的不同阶段均出现败育现象,退化过程是急速的。同时发现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不正常,出现各种染色体行为异常现象,以及绒毡层提早退化等细胞形态方面的特点[2、4]。其他作者也获得与我们大体一致的看法[6、7、8]。太; 0; 05; 16-98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5670]  
专题生命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朱希昭. 太谷核不育小麦小孢子发生和败育过程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 中国农业科学,1985.
APA 陈朱希昭.(1985).太谷核不育小麦小孢子发生和败育过程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国农业科学.
MLA 陈朱希昭."太谷核不育小麦小孢子发生和败育过程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国农业科学 (198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