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
曹莹菲; 张 红; 赵 聪; 刘 克; 吕家珑
刊名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16
卷号35期号:5页码:976-984
关键词秸秆腐解 红外光谱 结构
英文摘要

应用尼龙网袋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玉米和大豆秸秆在 3 种不同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的
结构变化特征,为秸秆还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秸秆的官能团组成具有相似之处,但在 3400、1640、1400~
1460、1310、1000~1100 cm -1 处的吸收峰强度不同,稳定成分存在差异。腐解前后作物秸秆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有所改变,随着腐解
时间的增加,羟基、酰胺基、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含量逐渐降低,羧基增多,有机酸形成,碳水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糖类等逐渐
分解。易分解的化合物(如脂肪族结构、酰胺类化合物和糖类)可直接进行分解,部分芳香类等难分解化合物则先分解为羧酸酯类
(1725~1735 cm -1 )、脂肪族类(1450~1460 cm -1 )等中间产物后再进行分解。1560~1732 cm -1 处的肩峰与作物残体中有机酸有关。尿素
对玉米秸秆的腐解具有促进作用,且与 1310 cm -1 处的吸收峰变化有关。作物秸秆还田之后,会向腐植酸方向腐解,其结构变化在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干湿处理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与还田作物秸秆种类以及 N 含量有关。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636]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作者单位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曹莹菲,张 红,赵 聪,等. 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J]. 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2016,35(5):976-984.
APA 曹莹菲,张 红,赵 聪,刘 克,&吕家珑.(2016).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35(5),976-984.
MLA 曹莹菲,et al."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35.5(2016):976-98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