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生境变化与潜在适宜生境研究
作者张明霞
答辩日期2008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蒋学龙
关键词海南长臂猿 生境 遥感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题名Habitat Alternation and Potential Habitat Prediction of Hainan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
学位专业动物学
英文摘要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曾经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低海拔地区,但现已濒临灭绝;生境变化被认为是它的主要致危因素之一。为了探讨过去十多年中它们的生境变化原因和变化趋势,并在整个海南岛内寻找它们的潜在生境,为制订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我们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海南长臂猿的生境状况进行了分析。海南长臂猿的高质量生境是成熟的山地雨林和沟谷雨林,根据卫星遥感影像的识别能力,我们把成熟林定义为海南长臂猿的适宜生境,通过对1991 年和2001 年拍摄的Landsat 卫星影像的解译,我们分析比较了海南岛林地在这十年内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两个时期成熟林不同大小斑块数量与面积的比较,以及成熟林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之间的最近距离平均值、最大斑块所占面积等四个破碎化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海南长臂猿高质量生境十年来的生境破碎化趋势;还对不同海拔带的人工林、天然林以及成熟林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通过海南岛林地变化与社会和经济因素相关性分析对海南长臂猿生境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海南岛的成熟林面积由1991 年的157,927 hm2 减少到2001 年的 107,597 hm2,降低了32%;大小分别为10 hm2、25 hm2、50 hm2、100 hm2、200 hm2 的成熟林斑块的面积和数量都有所下降,并且自然保护区外的下降程度比自然保护区内严重,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下降程度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严重。海南岛现存最大的成熟林斑块位于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这十年中,成熟林破碎化程度加重,具体表现为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加、斑块之间最近距离平均值减小、最大斑块所占面积减少。在0-800 m 海拔带上,成熟林的下降比率达到了36%,在这个海拔带上的人工林面积已远远大于天然林,在800-1400 m 海拔带上,成熟林的下降比率为23%,天然林的面积大于人工林。统计分析显示当地的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与成熟林的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 =-0.534 P< 0.01;R =-0.512 P<0.01),同时农业人口与人工林和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 =0.611 P<0.05;R =0.759, P<0.05),这说明成熟林下降与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扩张以及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大量种植人工林密切相关。而海南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一带上大面积的生境丧失使它们的种群在短期内濒临灭绝。为了对未来海南长臂猿的生境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帮助,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软件分析了海南长臂猿2001 年的生境空间分布格局,以成熟林的面积和距离为指标预测了海南长臂猿的潜在适宜生境。结果显示,至2001 年,海南岛除了白马岭、南高岭、抱龙、俄贤岭四个地方外,长臂猿的适宜生境多半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海南长臂猿目前唯一的分布地位于昌江县和白沙县交界的坝王岭自然保护区,并且只活动于核心区内的一小块地区,此处有两段公路在使用中,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不利。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海南长臂猿潜在适宜生境分布地的人口增长,切实执行天然林保护法,并设法恢复低海拔地带的天然植被。建议在白马岭、南高岭、抱龙、俄贤岭建立四个新的自然保护区,把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从省级提升到国家级。在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的低海拔地带种植本土速生树种,将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周围的小斑块与大斑块连接到一起,并设法消除该保护区内两段公路对海南长臂猿的较大负面影响,提高海南长臂猿的生境质量并扩大其活动范围。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努力使当地人可以从生态系统保护中受益。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159.226.149.42:8088/handle/152453/6460]  
专题昆明动物研究所_兽类生态与进化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明霞.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生境变化与潜在适宜生境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