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
作者万世明
答辩日期2006-06-09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东亚季风 南海 青藏高原 粘土矿物 粒度 Odp184航次
英文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和北部ODP1146站两个长柱状沉积物的陆源矿物组成和堆积速率、生物硅含量和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陆源物质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分析了1143站和1146站的陆源物质来源的演变,分别建立了南海南部和北部的季风演化代用指标,并与黄土、深海风尘沉积、海洋微体古生物记录对比,重建了东亚季风在近20 Ma以来的长期演化,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在季风长期演化中的驱动作用。 地质背景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ODP1143站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于湄公河的输入。但陆源物质堆积速率、中值粒径、粘土矿物组合、蒙脱石结晶度指数和生物硅含量和堆积速率在5.2 Ma前后的变化表明ODP1143站的湄公河物源在10–5.2 Ma可能受到了越南区域性地壳隆升和玄武岩喷发的影响。而自~5.2 Ma以来,到达ODP1143站的沉积物受湄公河流域内部物源通量所控制。 ODP1146站的陆源物质为多物源、多传输方式供应,并且近20 Ma以来各个物源/传输方式的强度发生了改变。粒度端员组分模拟揭示出,近20 Ma以来风尘平均贡献了20%物质到1146站,河流输入贡献80%。河流输入中,75%来自珠江和台湾,25%来自吕宋岛。1146站的沉积环境、粘土矿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河流输入的石英、长石来自珠江、台湾;蒙脱石主要来自于吕宋岛,高岭石主要来自于珠江,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于珠江、台湾、长江。 ODP1146站17–15 Ma间异常高的陆源物质(石英、长石、蒙脱石、高岭石)、生物硅和碳酸盐的堆积速率暗示了在17–15 Ma南海周围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这可能与南海扩张停止有关。而ODP1146站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粘土矿物结晶学特征在3 Ma以来的明显变化显示近3 Ma以来台湾物质的输入强度显著加强,这可能与3 Ma以来台湾造山活动加强有关。 ODP1143站粘土矿物/长石、高岭石/绿泥石比值和生物硅含量和堆积速率、陆源物质堆积速率的指标组合被用来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夏季风演化模型。结果显示8.5–7.6 Ma和 7.1–6.2 Ma分别为两个较强的夏季风阶段,在6.2–3.5 Ma为一相对稳定的阶段,然后在3.5–2.5 Ma不断加强,随后从2.5 Ma以来又不断减弱,直到1.0 Ma夏季风强度又再次加强,并且变化幅度和频率加大。 ODP1146站风尘含量、风尘堆积速率、(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石英+长石)%、陆源物质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南海北部季风演化的代用指标。研究表明,近20 Ma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亚洲内陆干旱程度和冬季风相对夏季风强度在12−9 Ma、8−4 Ma有所加强,在3 Ma以来显著加强。相比而言,夏季风强度在15−3 Ma间比较稳定,在3 Ma可能与冬季风同步加强。 ODP1143站、1146站、1148站的线性沉积速率,以及1143、1146站的总陆源物质、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的物质堆积速率在3.5–2.5 Ma的几乎同时增加,代表着对3.5 Ma以来全球气候恶化和东亚夏季风加强的侵蚀响应。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可能促进了东亚季风在8 Ma和3 Ma左右的加强,但两极冰川扩展和全球变冷也是一个可能因素,也可能季风演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在东亚季风长期演化中的驱动作用。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8226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45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万世明. 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