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
作者于海成
答辩日期2008-06-12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鱼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长江口
其他题名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英文摘要根据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历史调查资料,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无偏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群落排序方法,以及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等数量分类方法,分析了1998-2004年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以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从群落和环境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其空间分布、时间动态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着重讨论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在空间分布上,自近岸到外海的水深、盐度、浊度、透明度、营养盐和悬浮物这一综合梯度,与鱼类丰度关系最密切。近岸区以营养盐丰富、初级生产力高等特点,为近岸的广盐性和半咸水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高浊度和高溶解氧浓度,提供了良好的庇护所。外海区鱼类种类丰富,但丰度较低。南北方向上大致以31°30′N为界,鱼类群聚在特定季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化。 在时间动态上,1998-2004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变,驱动了鱼类群落的演替,具体表现为:三峡水库蓄水前,群落主控因子为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溶解氧,蓄水后主控因子为表底层pH值、表层温度和表层溶解氧;蓄水后冲淡水量的减少导致海域内盐度升高,悬浮物的减少改善了浮游植物生长的光照条件;与此相关,春季和秋季鱼类群聚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洋性鱼类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在群落中比重分别有所增加。 在季节变化上,冬季环境以低水温、高溶解氧为突出特点,夏季则反之;春季表层pH值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表底层温度与秋季相比偏低;秋季环境条件接近中等水平。受此影响,鱼类群落发生明显的季节性演替,主要表现为鱼类丰度的波动、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的更替,以及各功能群相对比例的此消彼长。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8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960]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于海成.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