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利永
答辩日期2007-06-08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有害赤潮 微型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小型无壳纤毛虫 中大型砂壳纤毛虫 东海
其他题名The effects of large-scale harmful algal bloom in the East ChinaSea on micro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英文摘要本文从赤潮发生前的现场模拟实验、赤潮发生时的现场培养实验和赤潮发生过程中的现场调查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5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赤潮发生前,赤潮973MC2005-03航次在本海区进行了综合调查,期间分别于4月27日、5月4日和5月8日,在zzf1、zc18a和ra5三个站位利用现场船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到赤潮密度106 cells L-1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赤潮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对小型无壳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而对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微型浮游动物群落有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在zzf1站位,小型无壳纤毛虫占绝对优势,添加东海原甲藻72 h后,优势种由管游虫(Cyrtostrombidium sp.)演替为另一种小型无壳纤毛虫急游虫4(Strombidium sp.4);在以中型砂壳纤毛虫百乐拟铃虫(Tintinnospsis beroidea)为优势种的zc18a站位,仍然是以此为优势种,但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更加明显;ra5站位也是以小型无壳纤毛虫为主,添加东海原甲藻72 h后,其群落结构由急游虫2(Strombidium sp.2)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纤毛虫百乐拟铃虫和亚速岛网纹虫(Favella azorica)演替。不同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差异与其本身的群落结构组成有一定关系,也与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有关。zzf1和ra5站位实验组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都低于对照组,而zc18a站位变化不明显,这是由于前两个站位实验组中的优势种管游虫(zzf1站位)和急游虫2(ra5站位)的丰度和生物量迅速下降,而zc18a站位实验组的优势种百乐拟铃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比较稳定造成的。 2005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赤潮发生时,赤潮973 MC2005-04航次在本海区进行了综合调查,期间分别于5月26日、5月28日、5月28日和5月29日,在xzm1、srb、sra1和hb8a四个站位利用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与赤潮藻的密度密切相关:xzm1、srb和sra1站位是赤潮区,两种赤潮藻的总密度分别为,1.3×106 cells L-1、1.8×106 cells L-1和5.6×106 cells L-1,而hb8a站位位于非赤潮区,两种赤潮藻的总密度仅为5×105 cells L-1;实验进行72 h后,在以大型砂壳纤毛虫网纹虫和筒壳虫(Tintinnidium sp.)为主的xzm1、srb和sra1站位,仍然是以这些大型砂壳纤毛虫为主,且其在群落中的百分比显著增大,尤其在赤潮藻密度最高的的sra1站位,这种演替趋势表现的最明显;而在以小型无壳纤毛虫急游虫2为主的hb8a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向中型砂壳纤毛虫真丁丁虫(Eutintinnus sp.)演替。培养过程中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变化以及总生物量的变化都与赤潮藻的密度密切相关:赤潮藻密度较低的xzm1站位和srb站位变化不大;赤潮藻密度较高的sra1站位则快速下降;而非赤潮区的hb8a站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东海大规模赤潮能使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 在2006年4月18日-5月30日,赤潮973项目MC2006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围绕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进行了综合调查。为了研究该过程中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我们在南北5个断面共计21个站位进行了取样,样品涉及赤潮发生前期、发生期和消退期。本次调查共发现纤毛虫66种,其中砂壳纤毛虫有8属37种,寡毛类无壳纤毛虫25种,另外还有前口类3属4种。在赤潮发生前之前,小型无壳纤毛虫的丰度普遍较高,平均值为1574 ind L-1,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14 ind L-1;赤潮发生以后,在大多数站位小型无壳纤毛虫的丰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值降为171 ind L-1,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平均值增至216 ind L-1。赤潮消退时,小型无壳纤毛虫丰度的平均值降为109 ind L-1,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继续增长,变为401 ind L-1。不同微型浮游动物百分比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由小型无壳纤毛虫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小型无壳纤毛虫在群落中百分比的平均值由赤潮发生前的62 %变为赤潮发生时的32 %,至赤潮消退时又降为15 %;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百分比的平均值从赤潮发生前的10 %变为赤潮发生时的24 %,至赤潮消退时增至50 %。典型站位za3、za5、zb7和zb9的结果再次表明了赤潮发生过程中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由小型无壳纤毛虫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 由以上赤潮发生前的现场模拟实验、赤潮发生时的现场培养实验和赤潮发生过程中的现场调查的结果均可见,东海大规模赤潮可以改变微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呈现由小型无壳纤毛虫向中大型砂壳纤毛虫演替的趋势,进而有可能影响中大型浮游动物等摄食者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11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71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利永. 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