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微囊藻水华对不同食性鱼类毒理效应的野外研究及微囊藻毒素对大鼠心脏致毒性研究
作者邱彤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6-07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谢平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鱼类 大鼠 组织病理学 超微结构变化 抗氧化系统 线粒体
其他题名Field Studies on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from Microcystis Blooms on Fishes and the Cardiac Toxicity of Microcystins in Rat
中文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及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全球范围的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引起的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暴发,其伴随产生的毒素与动物及人类健康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是一类出现频率高、产毒量大、危害严重的蓝藻毒素。鱼类是水生态系统的次级或顶级消费者,直接暴露于微囊藻毒素中,与此相关的鱼类死亡和鱼类中毒事件时有报道。目前,较多的研究证实了在微囊藻毒素急性染毒条件下对各种不同食性鱼类的致毒效应。然而,关于有毒蓝藻水华长时间或者是反复暴露后导致的动物慢性毒性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探讨微囊藻水华对不同食性鱼类肝脏和肾脏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影响,并分析可能原因。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微囊藻毒素导致的哺乳动物死亡原因主要是低血量休克及其引起的循环系统障碍。近来研究指出,心脏毒性可能是微囊藻毒素致死的又一潜在因素。然而,目前对于微囊藻毒素心脏致毒性的研究非常少,尚没有致毒机理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研究静脉注射急性染毒情况下,心脏抗氧化系统的响应和线粒体呼吸链的生理改变,探讨了微囊藻毒素心脏致毒性的机制。 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通过太湖梅梁湾的鱼类控藻围栏实验,研究了自然水体中,有毒蓝藻水华引起的不同食性鱼类(肉食性鲌鱼、杂食性鲫鱼以及滤食性鲢鱼和鳙鱼)肝脏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响应。在水华暴发期,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肝脏细胞超微结构都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细胞内膜系统肿胀和细胞核形态畸变),而滤食性鱼类表现出较强抗性。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检测了鱼类肝脏主要抗氧化酶活力和抗氧化物质(GSH)含量的周年变化,推测,滤食性鱼类较之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具有对MC更强的抗性可能是源于鱼体肝脏内较高的GSH本底储备及抗氧化系统成员更好的协同性。 2.在太湖梅梁湾的鱼类控藻围栏实验中,不同食性鱼类(包括肉食性鲌鱼、杂食性鲫鱼以及滤食性鲢鱼和鳙鱼)在水华暴发期肾脏均出现了病理变化,主要是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同时,四种鱼类肾脏的GST和CAT酶活力在水华期都显著升高。而在对这些鱼类肝脏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研究中,滤食性鱼类较之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对于有毒蓝藻水华具有更强的抗性。通过比较鱼类肝脏和肾脏抗氧化系统的生理状态,推测毒素次级代谢物在肾脏中的累积和肾脏相对薄弱的抗氧化系统导致其较肝脏更易受到毒害影响。由此看来,长期的有毒蓝藻水华对鱼类产生的慢性毒性,首先是引起鱼类肾脏损伤,然后再是肝脏损伤。 3.在太湖梅梁湾的鱼类控藻围栏实验中,通过监测鲢鱼和鳙鱼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证实了蓝藻水华对滤食性鱼类健康的危害,其主要是潜在的基因毒理学效应,肝脏代谢功能障碍和肾脏功能障碍。此外,指示胆管阻塞的主要血清学指标的显著升高表明鳙鱼体内极可能出现了胆汁淤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筛选,鲢鱼AST,LDH,DBIL,URIC组合,鳙鱼ALT,ALP,TBIL,DBIL,URIC组合,分别能较好的表征这两种鱼类在水华暴发期和非水华暴发期的机体生理生化改变,可用于野外鱼类健康评估指标。 4.通过静脉注射微囊藻毒素染毒(0.16LD50和1LD50),在死亡个体中,发现大面积的肝脏内出血,并证实同时有心肌梗死现象。1LD50组动物在染毒24h后,心率下降,血压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钙蛋白均升高。病理学观察发现,心脏组织变松散,线粒体出现肿胀和破裂。心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GSH含量升高。在两个染毒剂量组中,心肌线粒体LPO水平升高,提示线粒体内出现了严重的氧化应激。同时,染毒后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I和复合物III均受到抑制,提示线粒体呼吸链产生了电子传递障碍。为此,回溯1996年的那次水污染导致的死亡事件,MC的心脏致毒性可能促使在中毒后机体出现的低血压休克症状更为严重,成为导致病人死亡的又一重要因素。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2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392]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邱彤. 微囊藻水华对不同食性鱼类毒理效应的野外研究及微囊藻毒素对大鼠心脏致毒性研究[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