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官厅水库(北京段)水质、水生生物评价及恢复管理
作者潘勇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曹文宣
关键词官厅水库 水质 水生生物 富营养化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恢复管理
其他题名Water quality and bi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Guanting reservoir and the recover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中文摘要官厅水库是我国建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是我国首都北京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之一。近年因水质污染被迫退出首都供水。目前北京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恢复官厅水库水质,重新发挥其供水功能是北京市政府近年来的重点工程。 为了解目前官厅水库水质、水生生物资源现状,保护和恢复官厅水库水质,本文于2007年连续12个月对官厅水库(北京段)的水化学、水生生物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从水化、生物、生态系统健康三个方面评价了官厅水库目前水质及水生环境情况,并提出了恢复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官厅水库(北京段)由橡胶坝分成3个水域,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莲花湖、妫水西湖和妫水库区,整个面积2266hm2 。水深1.5~4m;水温平均14.8℃;透明度0.2~0.9m;pH变化范围在8.28~11.39,水呈偏碱性;水质属于碳酸盐型、镁组、Ⅱ型水。 2.目前官厅水库水质主要问题是TN、TP超标和蓝藻水华爆发。TN均值2.22 mg/L ,其中妫水西湖3.65mg/L、莲花湖1.51 mg/L、大库1.29 mg/L;TP均值0.26 mg/L,其中妫水西湖0.43mg/L、莲花湖0.14 mg/L、大库0.16mg/L。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妫水西湖属于劣Ⅴ类水,莲花湖和大库属于Ⅳ~Ⅴ类水。 3.共采集到8门、158种属的浮游植物。从种类组成上看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占优势;密度上以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占优势。浮游植物密度平均9300×104个/L,生物量平均60mg/L。妫水西湖的年均值(11500×104个/L~14000×104个/L;55 mg/L~78mg/L)最高,莲花湖(8500×104个/L;52 mg/L)次之,大库最低(6000×104个/L~9000×104个/L;35 mg/L~75 mg/L)。浮游植物生物量在夏季最高,其次为秋季,而冬季相对较低。铜绿微囊藻是官厅水库(北京段)的最主要优势种,出现在5月~10月,尤其是7~8月,铜绿微囊藻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50%以上。 4.浮游动物共见到100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45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3256个/L,生物量平均为3.14mg/L。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趋向小型化,轮虫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80%以上,成为绝对优势类群,只在冬季稍低。角突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等典型富营养水体指示种是主要优势种。 5.底栖动物共检到43种,隶属4门24科42属,其中环节动物5种,节肢动物27种,软体动物10种,线形动物1种。密度平均2062个/m2,生物量平均254 g/m2。按照底栖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大库最高(5037个/m2),莲花湖次之(928个/m2),妫水西湖最低(221个/m2);根据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莲花湖最高(720 g/m2),大库次之(39.80 g/m2),妫水西湖最低(1.19 g/m2)。从季节分布看,11~12月密度或生物量较高,而6~9月密度或生物量相对较低。以霍甫水丝蚓、刺铗长足摇蚊、大红德永摇蚊等典型富营养水体指示种为优势种。 6.共发现12目18科23属27种大型水生植物。在大库,全年有两个优势种,为菹草和穗花狐尾藻,无挺水植物。在妫水西湖,有少量挺水植物,未发现沉水植物。在莲花湖,有沉水植物菹草。 7.共采集到6目13科26属27种鱼类,其中鲢、鳙是优势类群。近年为治理官厅水库富营养化,水库管理部门投放鲢、鳙。但妫水西湖等水域依然连续多年发生微囊藻水华,投放鲢、鳙控制水华工作未收到明显效果,因此对于官厅水库放养鱼类问题还应进一步研究探讨。 8.在官厅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方面,对比了各种水质物理化学指标评价结果和生物方法评价结果,采用浮游植物、轮虫以及底栖动物指示种和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结构组成评价结果与水化学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采用多样性指数方法评价多数情况下不理想。 9.首次建立了官厅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评价要素,涵盖了11个具体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评价官厅水库健康状态为中等偏下水平。总体来说官厅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水库水量的减少和富营养化的加剧。 10.针对官厅水库水质现状主要问题是N、P超标、蓝藻水华严重,原因是外源和内源污染以及水量少、缺少水交换,提出了控制减少内、外源P、N含量,尤其是P含量、加强水交换、适当暴晒底泥、控制鱼类放养等基于全流域的官厅水库水质恢复管理系列对策。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6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1988]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潘勇. 官厅水库(北京段)水质、水生生物评价及恢复管理[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