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长江江豚鼻道菌群研究
作者郭政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6-06-02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张先锋
关键词长江江豚 呼吸道 16SrRNA基因 鼻腔 常在菌群
中文摘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长江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种”,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的人工饲养已基本成功,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江豚呼吸系统疾病是人工饲养条件下一直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没有对饲养过程中出现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使得我们对江豚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知之甚少,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则过多的依赖于经验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本研究通过对自然条件下和人工条件下江豚鼻道的常在菌群进行初步研究,希望对江豚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两种采样方法,对自然条件下的8头江豚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3头江豚鼻道拭子和呼气样本进行细菌学鉴定,结合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采用3对细菌通用引物扩增所分离到细菌样本的部分16S rDNA序列并测序,运用Genbank中的BLAST程序对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对比,定义相似度在99~100%的两序列所对应的菌种为同一菌种。主要结果有以下几点: 1、通过对比鼻拭子采样和呼气采样,发现两种方法在所获得细菌种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到采样对动物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认为呼气采样方法更适合呼吸道中病原菌的监测,并建议将呼气采样作为江豚日常体检的项目之一。 2、通过对比3对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的通用引物对江豚鼻道中细菌种的鉴定发现,引物RW01和DG74所扩增的16S rDNA基因的片段长度是370bp,可应用于江豚鼻道细菌种的鉴定。 3、结合细菌形态学和染色显微观察,采用通用引物对人工饲养环境下和自然环境下江豚鼻拭子和呼气样本进行细菌种的鉴定,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下江豚鼻道菌群中有ANF群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ANF)(16.5%)、短小黄杆菌(Micrococcus luteus)(13.3%)、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13.3%)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10%)、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10%)、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10%)、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10%)、嗜中温假单孢菌(Pseudomonas mesophilic)(10%)为优势菌种。人工饲养江豚鼻道菌群中有铜绿假单孢菌(20.9%)、摩氏摩根菌(Neisseria cinerea)(17.9%)、ANF群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ANF)(16.4%)、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16.4%)为优势菌种。不同细菌种类在不同月份有不同的检出率, 4、人工饲养环境下,江豚鼻道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以PA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PA的不易根除性、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以及多重耐药性决定PA是人工饲养江豚所面对的主要病原,应该加以重点关注。对江豚日常上呼吸道和粪便中PA的检测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及时了解PA在江豚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定植情况对疾病的发现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5、人工饲养环境的消毒措施——一定浓度的Cl2和O3可杀灭某些条件致病菌,但同时也造成某些对环境有较强抗性的条件致病菌在呼吸道内的定植,成为呼吸道内的优势细菌种类。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6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1960]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政. 长江江豚鼻道菌群研究[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