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太湖新银鱼入侵高原深水贫营养湖泊-抚仙湖的生态学效应
作者覃剑晖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5-12-2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谢平
关键词高原湖泊 食浮游动物鱼类 太湖新银鱼 鱇浪白鱼 渔业 食性 种间竞争
其他题名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invasive icefish Neosalanx taihuensis in a deep oligotrophic plateau lake, Lake Fuxian
中文摘要本文以我国高原深水贫营养型湖泊-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质现状、鱼类群落结构和渔业资源调查,对我国高原湖泊中土著食浮游动物鱼类对外来食浮游动物鱼类入侵的生态学响应进行了探讨,为高原湖泊的生态多样性和湖泊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抚仙湖目前处于贫营养状态,不同湖区间的营养水平没有差异。近20年来,湖泊的平均氮磷含量、叶绿素a含量呈上升趋势而透明度逐渐下降,具有一定的富营养化趋势。 2002-2003年间,抚仙湖共发现鱼类42种,隶属8目18科36属。外来鱼类成为抚仙湖的优势鱼类和主要渔业对象,年产量占总鱼产量的90%以上,而土著鱼类的产量却急剧下降。影响抚仙湖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外来种入侵、酷捕滥渔、土著鱼类栖息地被破坏和渔业管理存在问题等。 浮游动物的周年调查表明,抚仙湖浮游动物结构没有显著变化,主要以桡足类的哲水蚤(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小型枝角类(象鼻溞Bosmina)为主,在3 、4月份,枝角类的溞属种类也占有一定的优势。4月份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达到最大值,其中北区密度达到142.28 ind./L。与历史数据比较有两点显著的差异:哲水蚤优势种由原先的西南荡镖水蚤转为舌状叶镖水蚤;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定优势的大型肉食性枝角类(透明薄皮溞)在本研究中未被发现。抚仙湖的轮虫优势种类没有显著变化,但密度却增加了,最高密度可达145个/升。 鱇鱼良 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是抚仙湖原生优势土著鱼类,在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入侵前一直是抚仙湖的主要渔业对象。鱇鱼良 白鱼的产量1989年来急剧下降,其优势地位被太湖新银鱼取代,由1988年的395吨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1吨;而太湖新银鱼的产量由1988年的213吨上升到2003年的1538吨。对82尾鱇鱼良 白鱼的食性分析表明,鱇鱼良 白鱼的食性较上次调查时没有显著变化,仍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但沿岸带和底栖生物种类的比例增加。对1118尾太湖新银鱼的周年食性分析表明,太湖新银鱼与鱇鱼良 白鱼的食性相似,主要选择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哲水蚤。终身摄食浮游动物,并且受体长大小的影响。 比较太湖新银鱼与鱇鱼良 白鱼的生长与食性发现,两者均以抚仙湖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为主要食物,存在很高的食物重叠,食物重叠指数达到0.773。鱇鱼良 白鱼迫于竞争压力,其成体食性发生转变,且繁殖力有所上升。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1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1940]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覃剑晖. 太湖新银鱼入侵高原深水贫营养湖泊-抚仙湖的生态学效应[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