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病人来源的iPSCs作为非整倍体综合征以及莱施-尼汉综合征早期发育异常疾病模型的研究
作者范文霞
答辩日期2012-04-20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广州生物院
导师李志远
关键词非整倍体综合征 特纳氏综合征 莱施-尼汉综合征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学位名称博士
其他题名Modeling Abnormal Early Development with iPSCs from Aneuploid Syndromes and Lesch-Nyhan Syndrome
学位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英文摘要伴随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研究热潮的兴起,人类对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论文主要选取非整倍体疾病Trisomy 8,Trisomy 13,Derivative 22,Tuner syndrome (TS) 以及单基因HPRT1突变的Lesch-Nyhan syndrome (LNS) 进行研究。iPSCs不仅可以提供与病人相匹配的细胞系,也具有细胞替代治疗以及药物筛选的潜能,其诞生无疑为非整倍体以及LN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解决了目前这些疾病实验模型稀少且有些模型的研究结果与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本论文首次将非整倍体以及LNS病人来源的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s,对iPSCs进行了一系列的鉴定实验,对TS胎盘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LNS iPSCs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能性。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非整倍体iPSCs的核型与其供体细胞匹配;碱性磷酸酶染色、免疫荧光检测hESC特异的表面标记物、QPCR检测内外源多能性基因表达、OCT4以及NANOG启动子甲基化鉴定、TS iPSCs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拟胚体以及畸胎瘤的实验结果均表明非整倍体iPSCs与hESCs一样具有维持稳定的多能性的能力。 (2) 拟染色体基因PPP2R3B的的表达下调可能与Turner syndrome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有丝分裂异常有关 (3) 通过体外形成EB自发分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TS iPSCs在体外形成EB的过程中其胎盘发育相关基因CSF2RA的表达上调不足。 (4) 非整倍体iPSCs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成为外胚层的神经细胞,内胚层的肝细胞样细胞以及中胚层的心肌细胞。 (5) 经过一系列的鉴定实验证明LNS iPSCs具有与hESCs相似的多能性,体外可以将其定向分化成为形态正常的神经干细胞以及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形态上以及神经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上与其正常对照细胞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非整倍体以及LNS iPS细胞系的建立以及体外分化研究分别为非整倍体以及LNS的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页码8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foo.ac.cn/handle/2SETSVCV/994]  
专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范文霞. 病人来源的iPSCs作为非整倍体综合征以及莱施-尼汉综合征早期发育异常疾病模型的研究[D]. 广州生物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