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北京房山十渡及霞云岭晚更新世岩羊(Pseudois nayaur)化石
作者许治军
答辩日期2009-06-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授予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导师同号文
关键词岩羊 房山十渡 霞云岭 晚更新世
其他题名LATE PLEISTOCENE PSEUDOIS NAYAUR FROM THE XITAIPING CAVE, SHIDU AND XIAYUNLING
英文摘要岩羊(Pseudois nayaur)是中亚地区特有属种,现生种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和黄土高原等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也有分布。目前对岩羊的研究多立足于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其骨骼特征的研究甚少。 长期以来,晚更新世以来的岩羊化石发现较少,材料零散,空间分布不连续。幸而近年来在北京周边山区,比较集中地发现了晚更新世化石岩羊。特别是2005年发掘的十渡西太平洞及与其一山之隔的霞云岭,出土了大量岩羊化石,经AMS 14C测年确定西太平洞动物群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霞云岭化石材料的年代为距今23185~35030 年,时代均为晚更新世晚期。 本论文以这两个地点的化石材料为基础(包括17件残破头部,4件残破下颌骨,102颗牙齿以及143件头后骨骼),系统记述化石岩羊骨骼特征和测量数据并对比现生岩羊的骨骼特征和测量数据,认为该批化石具有与现生岩羊Pseudois nayaur一致的特征,如:颅骨呈四面形锥体,面部较长;前颌骨体向外侧膨出明显,前颌骨鼻突与鼻骨接触;面结节圆隆发育;泪骨无泪凹;额面平且雌性略有凹陷;眼眶圆向外侧延伸;额骨弯曲处位于两角心之间的中间位置,脑颅部与枕面形成极大的夹角,几乎形成同一平面;枕嵴粗糙呈“M”形;副枕突窄扁,向内侧弯曲;角心粗大,向上分散弯曲,略向外旋转, 内侧及后侧面有明显的棱等。应归属于Pseudois nayaur种。 进一步对现生岩羊骨骼标本(3个雄性岩羊头骨、3个雌性岩羊头骨,以及一雌一雄完整骨架)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测量,尝试建立岩羊化石的鉴定依据。在对比了化石岩羊与现生岩羊各部位骨骼测量数据之后,认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其体格可能存在着逐渐变大的趋势。并据此对已报道的化石岩羊地点进行了材料核实,认为河北宣化、辽宁喀左鸽子洞、上方山云水洞、北京门头沟牛眼洞、榆林火石梁遗址的化石材料均可确定无疑地归入Pseudois nayaur种;辽宁朝阳龙城马山洞发现的岩羊(未定种)由于角基横径与纵径及角心长度与此次研究的雌性岩羊标本相差较大,暂不能确定其具体分类位置。 对Pseudois nayaur与相近属种Capra hirus和Ovis aries头骨测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认为Pseudois nayaur与Capra hirus头骨的相似度较其与Ovis aries的更高。 总结了岩羊的地理和地史分布,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岩羊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生活环境始终为丘陵、山地或高原。岩羊由晚更新世至今似忽存在对生境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迁徙,但这一推断尚需更多的化石证据。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8-12
页码8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703]  
专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硕博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许治军. 北京房山十渡及霞云岭晚更新世岩羊(Pseudois nayaur)化石[D].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