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稀土和过渡族离子掺杂II-VI族半导体发光性质研究
作者陈力
答辩日期2007-06-1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
授予地点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
导师张家骅
关键词Zno 荧光粉 Zns 一维纳米结构 光致发光 能量传递 稀土
其他题名稀土和过渡族离子掺杂II-VI族半导体发光性质研究
学位专业凝聚态物理
英文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于还原气氛下合成了稀土离子(RE3+=La3+,Er3+,Nd3+,Tb3+,Eu3+)单掺杂及有Li+ 共掺杂的ZnO:Zn荧光粉材料。在Eu3+,Li+ 共掺杂ZnO:Zn荧光粉材料中,观察到基质向Eu3+ 离子的能量传递过程。Li+ 离子的引入增强了基质对近紫外光的吸收,基质向激活剂离子的能量传递过程是通过Li间隙在导带下形成的一系列施主能级,暂时储存激发能,施主浓度增加使得能量传递效率提高。光谱实验证明,体系中存在处于两种不同局域环境的Eu3+ 离子,可能分别位于基质晶格内和晶粒表面间隙位置。 利用微乳液法合成了Eu3+、Tb3+ 掺杂的ZnS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可由改变(水表面活性剂物质的量比)值而得到控制,光谱表明,在微乳液水核空间限域条件下,ZnS基质向稀土离子存在能量传递,这种传递能量过程可通过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对ZnS/Tb3+ 纳米结构,表面活性剂AOT分子与Tb3+ 间亦有能量的传递。采用水热法以水-乙醇为复合溶剂合成了一维的ZnS:Mn2+ 纳米结构,随着反应时间由2小时到8小时,产物的结晶性变好,尺寸变大,形貌由一维纳米线结构逐渐演化为绒毛球,进而自组装成微米管。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立方闪锌矿结构,六角纤锌矿结构对Mn2+ 的4T1-6A1橙光发射更为有利,ZnS基质向Mn2+ 有能量传递,且观察到一维的量子限域效应。乙二胺作为分子模板是ZnS:Mn2+ 一维纳米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提出在绒毛球形貌以及微米管状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奥斯特伍德熟化(Ostwald ripening)及乙二胺作为分子模板的空间位阻机制起决定作用。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3-21
页码11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159.226.165.120//handle/181722/309]  
专题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_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知识产出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力. 稀土和过渡族离子掺杂II-VI族半导体发光性质研究[D].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