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
杨业1,2,3; 汤艺1; 彭微微4; 吕雪靖2,3; 胡理1,2,3; 陈军5
刊名科学通报
2017
卷号62期号:32页码:3729-3742
关键词共情 情感共情 认知共情 大脑 环境 基因
ISSN号0023-074X
其他题名Empathy: The genetics-environment-endocrine-brain mechanism
产权排序2
文献子类期刊论文
英文摘要

共情是指感知到他人的情感状态,  使得自己产生与之类似的情绪或感受的能力,  它包含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成分.  本文结合健康被试和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概述了共情两种成分的认知神经基础:  情感共情涉及的特异性脑区主要有额下回(IFG)、脑岛和前扣带回(ACC),  认知共情的特异性脑区主要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 然后, 从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几个方面, 详细讨论了影响共情能力及其行为的复杂因素. 对共情的内分泌研究发现,  催产素能够促进个体的共情反应,  而睾丸素则会弱化个体的共情反应,  且产前睾丸素可能会影响个体共情能力的发育; 对共情的社会环境和遗传学研究发现, 家庭成员的特质、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与催产素受体、多巴胺受体、五羟色胺转运蛋白(5-HTTLPR)和锌指蛋白(ZNF804A)等基因的多态性都会影响共情反应和共情能力的发展.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共情的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理论框架,  揭示了影响共情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  指出了当前共情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未来有必要在大样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向研究,  综合考量多个因素(遗传、环境、内分泌和大脑)及其交互作用对共情的影响,  揭示共情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基础共情研究成果向社会生活和临床实践转化,  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共情能力及其行为,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真正意义上实现“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URL标识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145706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2148]  
专题心理研究所_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
通讯作者吕雪靖; 胡理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4.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 脑功能与心理科学研究中心
5.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业,汤艺,彭微微,等. 共情: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J]. 科学通报,2017,62(32):3729-3742.
APA 杨业,汤艺,彭微微,吕雪靖,胡理,&陈军.(2017).共情: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科学通报,62(32),3729-3742.
MLA 杨业,et al."共情:遗传-环境-内分泌-大脑机制".科学通报 62.32(2017):3729-374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