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安献丽; 郑希耕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2008
卷号16期号:3页码:371-377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恐惧条件化 敏感化 多巴胺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ISSN号1671-3710
其他题名The Animal Models an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英文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但仍需作更深入的探索。
学科主题生理心理学/生物心理学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578,30770722)资助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1-21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3771]  
专题心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溯数据库(1956-2010)
通讯作者郑希耕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安献丽,郑希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3):371-377.
APA 安献丽,&郑希耕.(2008).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科学进展,16(3),371-377.
MLA 安献丽,et al."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16.3(2008):371-37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