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复杂热-力载荷下CFRP层合板的失效行为及破坏机理研究
作者赵伟娜1,2
答辩日期2018-05-24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黄晨光 ; 宋宏伟
其他责任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Cfrp层合板 热-力性能 激光烧蚀 失效行为 多尺度模型
其他题名Failure behaviors and mechanisms of CFRP Laminates subjected to combined thermal and mechanical loadings
学位专业工程力学
英文摘要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及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在使役过程中,CFRP复合材料结构通常或偶尔承受复杂或极端的热力载荷作用,对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热-力性能与烧蚀行为进行表征就显得尤为重要。CFRP复合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如基体的软化、熔融、热解、气化;热解残碳的生成、发展和氧化;碳纤维的氧化、升华;热膨胀或热收缩引起的纤维/基体界面脱粘、基体裂纹扩展和层间开裂等。这些物理-化学过程对CFRP的热-力学性能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显著地降低了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承载能力。此外,CFRP的热物性能和力学性能不仅与温度相关,还与温升历程相关。上述复杂过程与因素使得热-力载荷下CFRP复合材料的失效行为与破坏机理表征具有相当的困难性。

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CFRP层合板的高温热-力学性能和激光烧蚀行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了常规加热环境下CFRP层合板热力失效行为实验研究,包括:常温拉伸/压缩实验、高温拉伸/压缩实验、热屈曲实验,并对热-力联合加载下的失效模式和破坏载荷进行对比分析。实验中分别考虑了加载方式、温度及温升速率等因素对CFRP层合板失效行为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高温环境下环氧树脂基体和碳纤维均会产生了不可逆的热损伤,主要的失效机理为热解、氧化、层内开裂和层间脱层。同时,开展了不同功率密度的激光辐照后CFRP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实验研究,并与常规均匀升温条件下的剩余强度进行了比较。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温度和升温速率均有显著差别,其中温升速率相差了2个数量级,激光辐照引起的局部高温使得碳纤维发生了升华。

2. 建立了从细观到宏观的CFRP层合板热-力学性能多尺度分析模型。从细观分析模型出发,通过对碳纤维和树脂基体进行热重分析,获取了热解动力学参数,获得了各组分含量随温度和温升速率的变化规律。根据建立的多尺度分析模型,获得了高温条件下CFRP复合材料单层板宏观热物性能与力学性能。然后,将多尺度模型获得的热-力性能引入经典层合板理论,得到了高温环境下CFRP层合板的热-力学失效机理与破坏阈值。将本文的分析模型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与前人的分析模型进行了对比,本文的分析模型能够表征不同升温速率对CFRP层合板热力破坏行为的影响。

3. 开展了不同环境下连续激光辐照CFRP层合板的烧蚀实验。外界环境主要包括:静态氮气环境、静态空气环境、空气侧吹环境以及超声速风洞环境。分析了激光功率与外界环境对CFRP层合板烧蚀行为的影响。获得了烧蚀过程中CFRP层合板的三维烧蚀形貌、损伤剖面型线、温度响应、烧蚀率等试验数据。研究发现,高速气流作用产生的剥蚀效应加剧了材料的烧蚀,改变了材料的烧蚀形貌;对比烧蚀形貌和烧蚀率发现,空气侧吹环境下的烧蚀结果远小于超声速风洞环境。因此,在研究CFRP层合板的激光烧蚀行为时,不能用目前研究者普遍使用的冷空气侧吹环境来代替超声速风洞环境。

4. 建立了包含多种烧蚀机制的激光辐照CFRP层合板烧蚀行为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环境条件与激光参数等对烧蚀行为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环境下的热化学分析建立了CFRP复合材料热力烧蚀模型,实现了对CFRP层合板的烧蚀反应过程的解耦和定量化表征。然后,将多尺度热-力学分析模型与热力烧蚀分析模型相结合,对CFRP层合板的激光烧蚀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生死单元法”实现了移动烧蚀边界与传热的耦合计算;利用表单元法对每个单元的热物性、烧蚀反应过程及相应的反应热进行实时更新;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APDL语言实现烧蚀计算程序的编制。通过与激光烧蚀实验相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数值分析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连续激光辐照下CFRP层合板烧蚀行为与失效阈值。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73151]  
专题力学研究所_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201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伟娜. 复杂热-力载荷下CFRP层合板的失效行为及破坏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