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厦门大学  > 周宁
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
周宁
2011-04-26
英文摘要田畴与墓碑间铺展的田园中国,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想象中,具有某种代表性。首先是一种殊异的、遥远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形象,一个由庞大的农民人口组成的内陆农业帝国,黄种人、黄土、祖先崇拜、安土重迁、似乎永远轮回的生命、循环的历史、古老的凝固的文明,时间消失在空间中就像短暂的生活消失在永恒的墓碑间……3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诗化所谓传统乡土中国的倾向,代表作就是赛珍珠的《大地》。30年代西方出现了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 “中国潮”,中心在美国。参与构筑美好的中国形象的文本,从文学铺展到各类新闻报道、学术著作,但在虚构这一点上,它们都还是“文学”。《大地》塑造的代表中国形象的人物是一对中国农民夫妇——王龙与阿兰,《时代》杂志塑造的代表中国形象的则是一对领袖夫妇——蒋介石与宋美龄。在这里真实与虚构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从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出版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种种历史条件迅速将中国在美国的美好形象推向高峰。这种美好的中国形象,是美国文化为自身的“中央帝国”意识构筑的“他者”。中国是一个与美国同样大的“前中央帝国”,不管是征服对立还是“恩抚”友谊,中国都是最理想的他者。“她”可以最大限度地证明美国的强大与爱、自尊与自信等美国价值,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接受了美国的基督教与民主,变成了一个统一、坚强的国家与人民,这证明美国价值与意义的普遍性;中国处在苦难中,又不断努力,需要美国的援助,这又证明美国的强大与尊严,让美国在弱者的身影中感受自身的伟岸与高尚。 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是西方人文化自恋的影子。 30年代英国批评家瑞恰慈(I. A. Richards)要致力于研究中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对他说,中国是一面镜子,你只能看到镜中的自己,永远也看不到镜子的另一面——中国。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5718]  
专题周宁
人文学院-已发表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宁. 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J],2011.
APA 周宁.(2011).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
MLA 周宁."农民田园与“领袖”国家:“恩抚”中国的自恋想象".(201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