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广西民族大学
题名考古学意义的北美自然铜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作者汪常明
答辩日期2015-12-04 ; 2015-12-04
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金正耀 ; Jiann-Yang Hwang
关键词北美 自然铜 微量元素 铅含量 铅同位素 铜同位素 矿料来源
其他题名Geochemical Analyses of Native Copper in North America: Implication for Archaeological Provenance Studies
中文摘要自然铜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天然金属之一,它与人类早期文明存在重要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北美地区不仅拥有最丰富的自然铜矿藏,而且拥有持续时间最长的自然铜文明。14C分析表明,北美印第安人约于6800年前开始利用自然铜,直至17世纪欧洲金属进入北美之后才逐渐停止使用。数千年来,北美土著人未能发展出冶铜技术,北美所有史前铜器皆自然铜直接打制而成。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北美还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社会状态,史前北美土著居民的生活图景,主要依赖考古研究去推断。探索这些早期铜器的矿料来源,对于了解北美史前矿业开发与利用、北美各部落间的商品交换和流通网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北美自然铜进行了微量元素、铅同位素和铜同位素分析,目的是探索北美不同地区自然铜矿的上述3种地球化学特征,并由此探讨它们在北美铜器考古探源研究中的作用。在上述3种研究方法中,微量元素法是过去常用的一种探源分析法,本文着重了分析北美自然铜中的微量元素之一——铅元素在考古探源研究中的意义。铅同位素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考古示踪研究方法,但在北美自然铜考古探源研究中的应用刚刚开始,本文对其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铜同位素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考古示踪法,本文首次将其应用于北美自然铜考古探源研究。本文运用这3种地球化学示踪法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ICP-MS)对北美多个矿区的66件自然铜样品进行了铅含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美自然铜铅含量极低,且同一矿区甚至同一样品内部铅含量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自然铜的这种铅含量特征的发现为研究人员进行北美自然铜的铅同位素实验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据本实验及前人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铅含量可作为判断北美自然铜与欧洲冶炼铜的一个有效标准。这对于区分北美遗址出土的北美自然铜铜器和欧洲冶炼铜铜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比较ICP-MS与GF-AAS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分析方法所得到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微量元素分析时,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实验室之间的比较十分重要。实验还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24个自然铜(包括5个冶炼自然铜)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北美自然铜具有极高的纯度,通常高于99%。其次,采用热电离质谱法(TIMS)对北美4个自然铜矿区的13件自然铜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自然铜样品中没有出现高放射性成因铅。Minong、Bisbee、Chititu三地的自然铜与北美史前人类利用最多的基维诺半岛自然铜铅同位素显示出了可区分的铅同位素特征,它们各自之间的铅同位素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铅同位素分析法在北美自然铜铜器的铜料来源研究中极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示踪手段。最后,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MC-ICP-MS)对北美5个地区15个自然铜样品进行了铜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铜同位素(δ65Cu)变化范围相对较小。结合前人的分析数据发现,北美原生自然铜与次生自然铜具有明显不同的铜同位素组成,且较多数据表明密歇根地区的原生自然铜铜同位素组成较为均匀,与其它地区原生自然铜可能存在一定差别。此外,通过比较还发现北美原生自然铜与黄铜矿和辉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别,而后面两种矿物通常是生产冶炼铜的主要铜矿。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铜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区分北美本土自然铜以及在区分欧洲冶炼铜和北美自然铜等考古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进行实验研究之外,本文对北美自然铜矿的利用史和北美铜文化进行了介绍与讨论;对过去北美自然铜的主要探源方法——微量元素示踪法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与评论;并对铅同位素和铜同位素考古探源研究进行比较详细的综述和讨论。; 目录: 摘要 第5-7页 Abstract 第7-9页 图序 第13-14页 表序 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 第15-25页   •自然铜与人类早期文明 第15-19页     •自然铜的属性、地质与分布 第15-16页     •人类早期关于自然铜的认识与使用 第16-19页   •北美自然铜矿料来源科学示踪研究概述 第19-21页     •微量元素示踪研究 第19-20页     •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第20-21页   •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1-25页     •选题缘起 第21-22页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2-25页 第2章 北美自然铜及其利用史 第25-37页   •北美自然铜的分布 第25-28页   •北美自然铜的早期开采 第28-33页   •北美铜器与铜文化 第33-37页 第3章 实验样品来源与取样方法 第37-43页   •自然铜样品来源地区 第37-40页   •取样方法 第40-43页 第4章 微量元素分析——以铅元素研究为中心 第43-61页   •北美自然铜微量元素研究历史与评论 第43-49页     •北美自然铜微量元素研究简史 第43-47页     •北美自然铜微量元素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47-48页     •北美微量元素研究评价及展望 第48-49页   •铅含量分析 第49-53页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铅含量 第50-52页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铅含量 第52-53页   •分析与讨论 第53-56页     •低铅含量特征 第53页     •自然铜铅含量的非均匀性 第53-54页     •两种分析方法比较 第54页     •铅元素作为微量元素示踪法特征元素的可行性 第54-55页     •冶炼铜与自然铜中铅含量比较 第55-56页     •铅含量特征在铅同位素实验分析中的指导意义 第56页   •自然铜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 第56-60页     •样品与实验方法 第56-57页     •结果与讨论 第57-60页   •结语 第60-61页 第5章 铅同位素分析 第61-73页   •铅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61-67页     •铅同位素考古原理 第61-62页     •实验方法 第62-64页     •考古应用实例 第64-65页     •局限性与应注意的问题 第65-67页   •北美自然铜铅同位素考古研究概述 第67-68页   •实验部分 第68-69页     •样品来源 第68页     •实验方法及结果 第68-69页   •分析与讨论 第69-72页     •实验方法的选择 第69页     •北美自然铜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69-71页     •铅同位素分析用于北美铜器示踪研究的可行性 第71-72页   •结语 第72-73页 第6章 铜同位素分析 第73-89页   •铜同位素分析应用于考古研究探讨 第73-81页     •铜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考古应用原理 第73-76页     •实验方法 第76-77页     •考古应用实例 第77-80页     •讨论与结语 第80-81页   •实验部分 第81-82页     •样品来源 第81页     •分析方法 第81-82页   •结果与讨论 第82-88页     •各地自然铜铜同位素(δ~(65)Cu)变化 第82-84页     •原生与次生自然铜铜同位素比较 第84-85页     •与其它地区自然铜及其它铜矿矿种铜同位素比较 第85-87页     •铜同位素分析用于北美考古探源研究的可行性 第87-88页   •结语 第88-89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第89-91页 参考文献 第91-101页 致谢 第101-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第103-104页
出版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lis.edu.cn/hdl/530500/6238]  
专题广西民族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汪常明. 考古学意义的北美自然铜地球化学示踪研究[D]. 2015, 201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