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清华大学
误解的对话与汉学三期——解读“顾彬现象”的一种历史思路
肖鹰
2016-03-30 ; 2016-03-30
关键词汉学三期 误解对话 汉学家顾彬 西方汉学 顾彬现象 K207.8
中文摘要以解释学的"理解就是误解的对话"理论来梳理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出"汉学三期说":传教期、译介期和批评期。在解释学的视野下,这三个时期,并不是一个编年断代史的划分,而是汉学对于中国学术的"误解的对话"的历史逻辑的展开。在"汉学三期"背景下,具体地解读第三期代表人物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中国学界产生的"顾彬现象"。可以发现,基于解释学立场的汉学家顾彬,因为坚持他对中国文学的"偏见的批评",使他和中国学术的"误解的对话",展示出西方汉学史空前的冲突张力,而顾彬则在当代中国文坛和媒体,成为了一个"西方批评"的符号。
语种中文 ; 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lib.tsinghua.edu.cn/ir/item.do?handle=123456789/141868]  
专题清华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肖鹰. 误解的对话与汉学三期——解读“顾彬现象”的一种历史思路[J],2016, 2016.
APA 肖鹰.(2016).误解的对话与汉学三期——解读“顾彬现象”的一种历史思路..
MLA 肖鹰."误解的对话与汉学三期——解读“顾彬现象”的一种历史思路".(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