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铜抗菌作用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作者胡晓娟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导师吕军鸿
关键词铜离子 抗菌作用 大肠杆菌 傅里叶红外光谱 峰值力定量纳米力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
中文摘要铜具有优异的抗菌特性,并且不易导致病菌耐药性,在医疗卫生、食品行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虽然对铜的抗菌机制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由于其抗菌机制非常复杂,具体机理还远不清楚。本论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系统,利用同步辐射红外光谱、纳米力学成像与测量、磷脂双分子层等多种生物物理学手段和方法研究铜离子对细菌的作用机理。峰值力定量纳米力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PeakForce quantitative nano-mechanics,PF-QNM)结果显示铜离子对大肠杆菌的表面形貌及力学性质都有显著地影响。在与CuCl2作用后,随着时间延长,大肠杆菌表面形貌由平滑逐渐变得粗糙,表面出现越来越多的突起;力学性质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其Modulus和Stiffness值越来越低,说明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菌表面越来越软,而Adhesion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些力学性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细菌表面的磷脂、多糖和肽聚糖成分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我们用同步辐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来检测铜离子引起的大肠杆菌的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磷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在铜离子作用下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在铜离子作用的早期,磷脂成分是最先发生显著变化的组分。为深入研究铜离子与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我们利用磷脂双分子层技术,将大肠杆菌的脂抽提物铺展在云母表面成膜,然后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高分辨成像观察。结果显示:低浓度(小于4mM)的铜离子并不能引起膜发生相分离,但当浓度高于4mM时,会产生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其它二价金属离子(如Ca2+和Zn2+)不能引发类似的相分离现象;另外,PO43-可以使铜离子诱导产生的domain减小甚至消失,同时,PO43-也可以缓解铜离子的杀菌作用,提示铜离子可能与磷脂头部的磷酸根部位存在相互作用,也说明domain的形成可能与细菌的死亡有关。综上所述,铜离子的杀菌作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膜也是铜离子发挥杀菌作用的目标之一,铜离子可以使细菌的细胞膜发生相分离,从而进一步影响细菌的生存状态。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sinap.ac.cn/handle/331007/26093]  
专题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_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1-2017年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晓娟. 铜抗菌作用的生物物理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