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特征; Distributions of trace elements in agroecosystems and their character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作者朱先进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5-1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微量元素 养分循环 玉米 大豆 循环率 收支平衡
其他题名Distributions of trace elements in agroecosystems and their character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中文摘要本研究以潮棕壤一组进行了1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90年)为平台,以室内分析为主要手段,研究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Fe、Mn、Zn、Cu、Pb5种微量元素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该长期定位试验涵盖了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八种施肥模式,此处选择其中的四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循环猪圈肥(M)、施氮磷钾化肥(NPK)和氮磷钾化肥与循环猪圈肥配施(NPK+M)。结果表明: 施肥对土壤全量微量元素浓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有效态的浓度影响显著,施肥导致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浓度增加,具体表现为NPK+M处理微量元素有效态最高,NPK处理次之,M处理更低,CK处理最低。 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作物中微量元素浓度变化各异,但多由作物产量的变化而引起,玉米籽实和秸秆及大豆籽实中Mn浓度随产量的升高而升高,大豆籽实中Fe浓度也随产量的升高而升高,玉米秸秆中Zn浓度和大豆秸秆中Cu浓度均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年际间作物体内Fe、Zn、Cu浓度相对稳定,Mn的浓度出现波动。大豆籽实中所测微量元素浓度均显著高于玉米籽实中对应元素浓度,较玉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不同施肥处理间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极显著差异,表现为:NPK+M>NPK>M>CK。且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作物籽实产量(或秸秆产量)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的分配也不相同,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而大豆主要分配在籽实中。 有机肥和化肥均可向农田生态系统输入微量元素,其中以有机肥形式输入农田的微量元素远大于以化肥形式输入的量,且微量元素的输入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元素在饲喂-堆腐过程中的循环率差异较大,Zn的循环率最低,但也能超过70%,而Fe、Mn、Cu、Pb的循环率均可超过80%,其中Fe、Mn、Pb的循环率均接近90%,且微量元素的循环率随着投料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 各处理土壤微量元素收入均小于支出,不同处理间收支差额NPK+M<M<CK<NPK,单施化肥加剧土壤微量元素赤字化,养分循环利用可弥补土壤微量元素的损失,减小收支差额。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5 ; 2011-04-29
页码8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899]  
专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先进. 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特征, Distributions of trace elements in agroecosystems and their character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D].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