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博士论文-应用小动物PET研究穴位针刺的传导通路
作者刘华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唐孝威 ; 单保慈
关键词针灸 PET 针刺传导通路 大鼠 脊髓横断模型
学位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文摘要针灸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治病方法,其广泛应用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起着重大作用。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针灸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理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现代生物医学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传统中医认为,穴位是与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这种联系的通道就是经络。研究者试图用现代生物医学的方法寻找穴位或经络存在的解剖学证据,但进展不大。目前观点认为针刺调控人体生理功能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可能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的。二十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以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技术为代表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为研究针刺的神经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人脑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针刺穴位引起了脑内不同的激活模式,此类研究提供了针刺刺激与神经系统调控密切相关的影像学证据。但是,这些证据只能说明针刺能够调控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并不能说明针刺作用的传导通路是否就是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独立于神经传导通路的针刺传导通路?据此,为了考察针刺传导通路与神经传导通路的关系,我们对大鼠脊髓横断(CST)前后进行针刺PET扫描成像,观察阻断神经传导通路前后针刺刺激引起的脑区激活模式的变化。我们用电针分别针刺正常大鼠和脊髓全横断大鼠的太冲穴(LV3)和附近的非穴位点,利用FDG-PET成像观测大脑的响应,结果显示:对正常大鼠穴位和非穴位针刺都可以引起特定脑区的激活;对CST模型,穴位针刺仍能引起特定脑区激活,而非穴位针刺的激活则被阻断。为了验证这一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利用手针在阳陵泉穴(GB34)重复了上述实验,结果与太冲穴的结果一致。 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穴位针刺可以调控神经系统功能;存在独立于神经传导通路之外的针刺传导通路。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公开日期2016-02-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10032]  
专题粒子天体物理中心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华. 博士论文-应用小动物PET研究穴位针刺的传导通路[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